十六七岁的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后期,既面临学业压力(如高考备考、成绩竞争),也经历自我认同、人际关系、未来规划等多重心理变化,“不想上学”往往不是单纯的“厌学”,而是背后隐藏着未被关注的需求或困境。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先理解“为什么不想上”,再针对性地化解,而非直接批评或强迫。以下是具体的分析和可操作的建议:

十六七岁的高中生不想上学怎么办

  第一步:放下“说教”,先听孩子“为什么不想上”

  孩子抵触上学,本质是“遇到了无法独自解决的难题”,但青春期的他们往往不愿主动倾诉(怕被否定、怕被贴上“矫情”的标签)。此时家长最关键的动作是建立“安全的沟通氛围”,让孩子愿意说出真实原因。

  沟通技巧:用“感受”代替“质问”

  错误方式:“你为什么不想上学?是不是又偷懒了?别人都能坚持,就你特殊?”(易引发对抗)

  正确方式:“妈妈/爸爸发现你最近提到上学就不开心,是不是在学校遇到什么难办的事了?不管是学习上的压力,还是和同学、老师的矛盾,都可以跟我说说,我们一起想办法,不会怪你。”(先共情,再引导表达)

  核心目标:找出“根源”

  耐心倾听后,通常能归类出孩子不想上学的核心原因,常见的有以下4类,后续解决需“对症下药”:

  第二步:针对不同“根源”,制定具体解决方案

  1.根源一:学习压力过大(最常见)

  十六七岁高中生可能面临“成绩下滑焦虑”“无法达到父母/自我期望”“找不到学习方法”等问题,长期积累会让人产生“逃避心理”(觉得“不上学就不用面对这些压力了”)。

  家长可做:帮孩子“减压”而非“加压”

  调整期望:坦诚和孩子沟通“成绩不是唯一标准”,比如“我们更在意你是否尽力,哪怕成绩暂时不理想,只要能找到问题、慢慢进步就好”,避免用“必须考XX分”“别人都比你强”等话语施压;

  拆解目标:如果孩子因“总考不好”失去信心,帮他把大目标拆成“小步骤”(比如“下次数学比这次多对2道选择题”“这周把物理的XX公式吃透”),小进步能重建成就感;

  协助找方法:若孩子是“努力但没效果”,可和他一起分析试卷(找知识漏洞),或联系老师请教学习方法,必要时找靠谱的辅导(以“补漏洞”为目的,而非“刷题赶进度”)。

  2.根源二:人际关系矛盾(易被忽视)

  高中生的社交需求强烈,若遇到“和同学闹矛盾”“被孤立/霸凌”“和老师沟通不畅”,会让他们对“去学校”产生恐惧(怕面对尴尬或冲突)。

  家长可做:做孩子的“支持者”而非“评判者”

  先共情情绪:比如孩子说“同学不跟我玩”,先回应“被孤立肯定会很委屈吧”,再问细节(避免直接说“肯定是你哪里做得不好”);

  分情况处理:

  普通矛盾:教孩子沟通技巧(比如“如果同学误会你,要不要试着跟他说‘当时我是这么想的,可能让你不舒服了,对不起’”);

  校园霸凌(含语言、孤立、肢体冲突):必须坚定介入——先安抚孩子“这不是你的错,我们会保护你”,再联系班主任/学校德育处,要求介入调解,必要时保留证据(避免孩子独自承受);

  师生矛盾:若孩子觉得“老师针对自己”,可先和孩子一起分析“是不是有误会”,再主动和老师沟通(比如“孩子最近觉得您对他的批评让他有点压力,想跟您了解下具体情况,也帮孩子调整态度”),避免在孩子面前抱怨老师(会加重抵触)。

  3.根源三:青春期心理困惑(需关注情绪健康)

  十六七岁可能出现“自我认同迷茫”(不知道“学习为了什么”)、“情绪波动大”(焦虑、抑郁倾向)、“对未来无规划”(觉得“上学没用”)等问题,这些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“上学的动力”。

  家长可做:先“看见情绪”,再“引导方向”

  关注情绪信号:若孩子出现“失眠、食欲下降、不愿出门、情绪暴躁/低落超过2周”,可能是焦虑或抑郁的表现,不要说“你就是装的”“想开点就好了”,而是及时联系学校心理老师,或寻求专业心理咨询(比如正规医院的心理科),青春期心理问题早干预效果更好;

  帮孩子找“学习的意义”:不要只说“上学是为了考大学”,可以和孩子聊他的兴趣(比如“你喜欢玩电脑,其实大学的计算机专业能教你怎么设计游戏/做编程”),让他意识到“学习是实现自己想法的途径”,而非单纯的“任务”。

  4.根源四:家庭氛围问题(隐性影响)

  若家庭中存在“父母经常吵架”“过度控制孩子(比如不准玩手机、安排所有时间)”“忽视孩子的感受(比如只关心成绩,不关心他累不累)”,孩子可能会用“不想上学”来“反抗”或“逃避”压抑的家庭环境。

  家长可做:先调整家庭氛围

  减少冲突:不在孩子面前争吵,若有矛盾私下沟通;

  给“自主空间”:比如和孩子约定“每天可以玩30分钟手机,但要先完成作业”,而非完全禁止(过度控制易引发逆反);

  多“关注人”而非“关注成绩”:比如回家先问“今天在学校有没有开心的事”,而非“今天考了多少分”,让孩子感受到“自己被重视,而不是只有成绩好才被爱”。

  第三步:必要时“借力”,避免独自硬扛

  如果尝试沟通后,孩子仍坚决不愿上学,或情绪问题明显(如持续低落、自残倾向),不要觉得“家丑不可外扬”,及时寻求外部帮助:

  学校资源:联系班主任(了解孩子在校表现)、学校心理辅导老师(免费且了解学生情况,能针对性疏导);

  专业机构:若怀疑有心理问题,带孩子去正规医院的“心理科”或“精神科”(比如当地的三甲医院),或选择有资质的心理咨询机构(注意甄别资质,避免踩坑);

  家庭治疗:若问题与家庭氛围相关,可尝试家庭治疗(全家参与,由咨询师引导调整互动模式)。

  关键提醒:避免3个“误区”

  不贴标签:不说“你就是懒”“你就是不想好”,标签会让孩子认同“自己就是这样的人”,更难改变;

  不“威胁”或“妥协”:比如“你不上学就别想玩手机”(威胁易激化矛盾),或“不想上就先在家待着”(无底线妥协可能让孩子更不愿回归),而是“温和但坚定”——明确“上学是现阶段的责任,但我们会帮你解决困难”;

  不急于求成:孩子的心态转变需要时间,可能今天愿意去学校,明天又抵触,此时不要指责“你怎么又反悔了”,而是耐心问“是不是又遇到什么问题了”,持续给予支持。

更重要的是帮他化解背后的难题

  十六七岁的“不想上学”,本质是孩子向家长发出的“求助信号”。比起“逼他回到学校”,更重要的是帮他化解背后的难题,让他重新找到“去学校的动力”——这份动力,可能是成就感、归属感,也可能是对未来的期待。只要家长能耐心倾听、理性引导,大部分孩子都能慢慢调整状态,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。